四声杜鹃

Cuculus micropterus   Gould
   

  20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(依据广西瑶山标本)
成鸟 眼先、颏至上胸淡灰色,头余部及颈等均烟灰色,头侧显褐;上体余部、尾及两翅表面浓褐色;尾羽沿着羽干具白色点斑,边缘棕色,具白色端斑及一宽阔的黑色近端斑;初级飞羽内9具白色横斑;翅弯处的外缘白色;下体自胸以次白色而具宽形的黑褐色横 斑,各横斑相距颇宽,尤以尾下覆羽为甚。尾下表面淡灰色而间以黑斑。雌鸟喉部及头顶部均较为呈褐色。
幼鸟(1931年5月5日采自瑶山)头、颈满布棕白色横斑,黑灰的底色有时不显露;背及翼上覆羽、飞羽等端部棕色,最末端近白色;翼下覆羽及翅缘棕白色;下体为淡皮黄色,密布黑色横斑,尤以颏、喉处者为细而密集,在下胸以下者则宽且疏,或在腹部有中断;尾似成鸟的,但较呈棕色,并具较多横斑。
虹膜暗褐色,眼睑铅绿色,上嘴角黑色,基部较淡;下嘴角绿色,嘴角处较黄;足蜡黄至橙黄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100-107 312-335 23-25 180-197 146-163 18-20
♀♀(5) 90-104 312-330 23-24 190-201 148-156 18.5-20.5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翅形尖长;尾具宽阔的近端黑斑,翅缘白而无斑;下体横斑较粗,达3—4毫米宽,且较疏,斑距超过5 毫米。鸣声四声一度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100-107 312-335 23-25 180-197 146-163 18-20
♀♀(5) 90-104 312-330 23-24 190-201 148-156 18.5-20.5

生境信息

生态 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,非常隐蔽,往往只听到其从树丛中发出的鸣叫声而看不见鸟。鸣声宏亮,四声一度,每度反复相隔2-3秒钟,常从早到晚经久不息,尤以天亮时为甚。叫声似“gue-gue-gue-guo”象汉语四个字音,故人们选过不少的四字语句来给此杜鹃命名(见别名一项)。其鸣叫的高潮期直延至7月。
食物以昆虫为主,特别是毛虫,这种食性在其他鸟类中很少见。据郑作新等(1963、1973)报道,夏季在青岛所得4个鸟胃中有种子和其他植物质,也有甲虫和毛虫;在湖南所得2个鸟胃中,一个只有松毛虫,另一个兼有金龟虫甲、虎虫甲和一些植物组织碎屑;在秦岭郿县所得一个鸟胃中只有鳞翅目幼虫。李桂垣等(1985)在四川秀山所获一鸟胃,内含物全是毛虫。
四声杜鹃4月份在华南及长江流域可听知它的到达;5—6月为产卵期,卵寄孵于雀形目鸟类巢中,其寄主国内已记录有大苇莺(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),灰喜鹊(Cyanopica cyana),黑卷尾(Dicrurus macrocefus),黑喉石(即鸟)(Saxicola torquata)等。Vaughan et Jones(1913)及Viney et Phillipps (1975)均报道在香港、澳门一带,四声杜鹃以黑卷尾作寄主,前者并谓5月11日见一黑卷尾巢中有2枚亲鸟的卵及1枚四声杜鹃卵;在四声杜鹃输卵管中也取得1枚将要出产的卵。这些卵都是淡粉红色而接近白色,钝端有锈红色云状斑,大小与大杜鹃卵相仿。在长江流域,Gee et Moffet(1917)则谓灰喜鹊是这种杜鹃的常见寄主,常见灰喜鹊的幼雏被这种杜鹃的幼雏排挤出而摔死的情况。至于寄主对四声杜鹃置入的卵并不是一一接受的,据Vaughan et Jones(1913)报道,在澳门附近一林中常见树下地面被黑卷尾推出巢外而摔碎的、新鲜杜鹃卵,亦曾见黑卷尾群起冲击飞来之四声杜鹃。
四声杜鹃大都在9月末、10月初离开中国大陆,偶有迟至11月初的。
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我国东北至兰州以南各地,西至云南边境(夏候鸟或者旅鸟),海南(留鸟)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由于主吃昆虫,特别是嗜吃其他鸟类所不敢触动的毛虫,对农、林益处甚显著,虽有残害其他小鸟的卵、雏现象,但仍不失其为益鸟的价值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Swinhoe (1870)曾将四川的四声杜鹃定为C. michiaenus,实为同物异名。BopoбbeB(1951)依东北的标本定出C. m. ognevi亚种,但无论从羽色上或体形上与南方标本均看不到差别,故不能确立。
亚种分化 四声杜鹃已记录有2个亚种;我国只有1个亚种。

引证信息

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, 1837, Proc. Zool. Soc. London, 137(模式产地;喜马拉雅山脉地区)。